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拉麵篇 - 麺屋黒琥

記得前陣子才進攻完灣仔的幾間新進拉麵店, 誰知道轉個頭來中環又開了好幾家新力軍. 雖然一直說拉麵熱潮在香港似乎有飽和的趨勢, 不過各位日本拉麵師傅跟香港代理似乎仍然樂此不疲的把一批又一批的過江龍店繼續開過來. 對於我們這些愛好拉麵的食客, 好處當然是以後不用下下飛到日本都可以吃到由日本師傅煮出來的拉麵了. 但亦會擔心來到香港到底水準會不會有所流失, 令店招牌蒙上污點? 當然, 未親身試過還不能下定斷, 所以這天宅女就先來這家才剛開業幾天的麺屋黒琥試試, 到底這家標榜著日本拉麵大賽冠軍的過江龍是否真的有這麼利害?

這家麺屋黒琥位於士丹利街, 簡單一點就是只要沿著鏞記那條街一直走, 在VENCHI中環店的斜對面, 過了馬路再走前幾步便會看到. 店子來自東京, 總店就在豊洲, 其他分店亦遍佈東京, 大阪及靜岡縣, 而香港店則是他們第一家的海外分店, 剛剛才在2月6日開店. 宅女這天平日午飯時間來到, 雖然店內食客巳座滿九成, 但不用排隊就可以直進了. 看到店門貼著的一張大海報, 居然寫著''日本拉麵大賽冠軍金賞'', 再抬頭看看掛著的平面電視不斷的播放著日本電視台介紹他們日本店舖的節目, 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當地不時都有做期間限定店或CROSSOVER等等, 看來在當地的知名度也不低. 不過是不是金賞的一定好吃呢? 畢竟日本拉麵比賽大大小小的數之不盡, 要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吃還是得親身來試一試.
走進店內發現地方不算好大, 內裡還是有一大個吧台, 另一邊通道就有幾張二人枱, 而近門口則擺放了兩張六人高枱, 不過午飯時間所見這兩張枱通常都坐滿單獨或兩個人來的, 所以搭枱是少不免的. 但不知怎的整個環境的裝潢不算很典型的拉麵店, 反而有點現代化的感覺.
宅女被安排坐在近門口的高枱, 是有點開揚的, 不過反正拉麵是速戰速決的, 吃完就走, 也就沒所謂了.
這裡下單跟香港大部份的拉麵店都一樣, 都有落單紙可以自行剔選. 其實宅女個人還是比較喜愛用日本當地普遍都會有的自動售票機, 不過記得數年前尖沙咀某拉麵店就的確有引入過, 可惜不知怎的香港人每次面對這部機都好像有選擇困難症一樣, 每每都要花上不少時間在這部機上, 令買票的程度阻礙了不少時間. 所以對於香港人來說, 想必還是以紙筆來剔選比較清楚易明吧.
看看這裡提供的食物, 種類比想像中都要多呢~先是湯拉麵巳有7款, 除了最基本的黑琥拉麵, 亦有加魚介的, 也有用豆腐來做配料, 亦有加上芝士的, 不想煩的當然就可以用個MAX, 那就什麼都有而且加倍份量的. 當中可以選擇粗麵或幼麵, 亦可自選麵的硬度. 另外也有三款沾麵, 如不夠飽的都可以另加豚肉或雞肉丼. 拉麵賣價主要在HK$70-100左右, 不用加一, 以中環地段來說都算可以接受.
不過這裡較特別的是除了拉麵之外, 還加了不少串燒及小吃, 如炸雞, 關東煮, 及各款串燒. 不過最耐人尋味的還是居然找到炸薯條, 西班牙火腿併芝士, 凱撒沙律等等. 看來店方除了希望吸引香港人, 也想招徠些老外光顧吧?

宅女第一次來, 就決定點個什麼都有的黑琥拉麵MAX (HK$100)
等了數分鐘拉麵便上來. 看看賣相算不錯, 這裡的湯底主打豚骨醬油, 當中加入了自家製的香味油, 看看那黑漆漆的湯頭, 看似很重口味, 不過質地又不算很濃稠那種. 其他配料還有紫菜, 菠菜, 筍絲跟醬油蛋, 但當中最搶眼的必定是那幾片件頭大亦帶厚度的叉燒了, 不過叉燒非圓卷形亦不是長條炙燒, 看起來有點瘦. 整體賣相吸引度其實只屬一般. 問問店員這個MAX跟普通的黑琥拉麵有什麼分別, 原來湯底跟麵量都是一樣, 麵只有140G, 不過就是紫菜多至四片, 叉燒份量亦多幾片, 也有包一隻醬油蛋. 兩者就是相差HK$20, 值不值就視乎閣下喜不喜歡這裡的叉燒了.
其實吃了那麼多拉麵, 宅女自己對醬油口味的拉麵不算熱衷, 所以對這個湯也沒有很高的要求. 先試一口, 入口先是有股濃濃的醬油味, 但當中的豚骨味道不突出, 湯頭質地不濃稠, 不過醬油味道是有點咸, 但又未到死咸的地步, 配麵條一起吃還是OK的, 而且油份又不算多, 喝過這個湯底後宅女仍是不會對醬油湯改觀, 始終覺得驚喜度不大, 有點平平無奇的感覺, 但又未算難吃的程度.
麵條就分香港招牌的幼麵及日本招牌的粗麵, 宅女當然是選了後者. 要了超硬身的麵條, 入口是稍硬的程度, 吃起來滑身帶點嚼勁. 其實宅女是喜歡再粗身一點的麵條, 不過這個放在醬油湯內掛湯能力又不錯, 每口麵都能嚐盡咸香的湯頭, 算不錯. 所以面對這個粗麵就沒有太多負面意見了.
叉燒是宅女湯頭之後最關注的配料, 總覺得叉燒的好壞就是在乎於整碗麵的勝與敗. 這裡的叉燒不是用帶點肥脂的圓卷叉燒, 而來用上瘦肉較多炙燒叉燒, 眼看整片幾乎都是瘦肉居多. 雖然瘦肉叉燒不是宅女喜好, 但如果能做得好吃的也是可以接受. 唯這裡的一大片吃起來較乾身, 浸在湯內良久也沒太大幫助, 肉質偏硬. 當然, 如果是怕肥膏的朋友對這個叉燒應該沒有投訴, 但就絕不是宅女杯茶了.
另外切半的醬油蛋, 蛋黃呈啫哩狀態, 雖未到流心地步但吃起來蛋黃香甜, 蛋白亦夠味質地也帶點彈性, 水準亦算是不俗. 可惜吃起的筍絲完全沒咬口, 非常淋身得有點過份,
整體來說只能說是OK普通水準, 跟 [好吃] 這兩個字還有點距離.

吃過了湯麵滿意度一般後, 不太甘心, 找天午飯時間又來到這裡. 這次試的是沾麵.
不知怎的這天人特別多, 排隊等了15分鐘才入座. 下了單又等了幾乎25分鐘才上菜.
魚介沾麵 (HK$80) + 溏心蛋 (HK$10)
這次上來的賣相最吸睛的應該是那片叉燒了! 跟之前湯麵的不一樣, 這塊看起來除了有厚度之外也帶著點點肥脂, 整件叉燒的體型及肉質看起來比上次吸引多了! 另外還有些筍絲和蔥段. 因為沾麵本身沒有蛋的, 所以就另加了一隻. 而底下的麵量看起來好像也跟湯麵差不多. 另外一碗是沾汁, 由於上次吃了他們的黑琥醬油湯底, 所以這次想試試他們做的魚介沾汁, 看看湯頭更濃一點, 不過油份亦相對較高. 整個賣相比起上次的湯麵較為吸引.
先來一小口沾汁試試味, 入口魚介味不算好重, 沾汁以豚骨加上魚介做成W系的湯頭, 質地以沾汁來說不算濃稠, 反而有點稀身, 不過入口咸香度很夠, 魚介味又未算好突出. 沾汁內也有不少蔥花跟菠菜, 把麵條放進沾汁後吃起來也算對味, 不過似乎仍是沒太大驚喜, 唯一可取的是沾汁非常夠熱度. 但如果要吃好吃的沾汁在香港絕對有不少店比他更好.  
麵條可以選擇要熱麵或是冷麵. 吃重口味的湯頭, 當然就是要配冷麵口感才能擦出火花吧. 上來的麵條仍是粗身直麵, 放在沾汁內也很掛湯, 每口都能吃到濃濃的沾汁. 雖然沒有硬度選擇, 但這次上來的仍是帶點煙韌感覺, 算是不錯.
叉燒這次用的比起上次的瘦叉似乎有改善. 每份沾麵都有兩片叉燒, 入口質地明顯比上次吃到的柔軟得多, 當中連著的肥脂雖未算好豐厚, 但起碼沒有那麼乾身, 肉質也具彈性. 不是上好的叉燒, 但巳是有進步了.
而這次的醬油蛋比起上次更有流心的效果, 蛋黃香軟甜美依舊, 對於這個水準宅女就沒太大挑剔. 另外上次不太滿意的筍絲, 這次再吃口感明顯更爽脆, 也能得回少許分數.

另外又點了個日本煎餃試試 (HK$35)
這個煎餃由下單一等就是半小時, 就在差點想叫店員取消之際, 餃子突然就上桌了. 一碟內有五隻煎餃, 個子不大, 呈長身型, 看看底部是帶點煎過的痕跡, 不過一入口原來餃子皮軟淋得過份, 完全沒有吃到煎過的口感, 當然也談不上什麼香脆度了. 內裡的菜肉餡普通沒特別. 不過整體來說是就算沒點來吃也不可惜的菜色.

這裡午市有套餐, 包括一碗拉麵加一碗丼, 埋單平均都是每人預HK$100左右, 不用加一, 如果單是吃一碗麵的話, 麵量不算多, 但都有7成飽. 如果男生來吃可能吃套餐會比較夠飽, 但女生的話一碗麵就應該夠 (那天看到坐對面的女生點了個套餐吃完麵後巳完全不能吃那碗丼, 想打包原來又沒有外賣碗, 最後只能一整碗丼原封不動放棄了, 多浪費啊....)
不過這裡的拉麵水準只屬一般, 雖不是劣, 但未有太大的驚喜, 普普通通的水平. 要山水長遠來的話就大可不用了.
未知是否剛開店的水準仍然不穩, 希望隔一段日子再來吃時會有改善吧.


麺屋‧黒琥 
Menya Kuroko
中環士丹利街50號信誠廣場地下B店舖
TEL:  3520 3008
營業時間: 早上11時 - 晚上11:30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