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位於中環伊利近街的口利福, 其實剛剛在六月底才正式營業. 老闆兼大廚JOWETT YU只是個八十後的台灣人, 但來頭甚猛. 年輕時曾分別在溫哥華及澳洲修習法國及日本菜, 之後便悉尼的摩登中菜館MRS. G'S 及MR WONG當大廚, 更在短短三年間替MR WONG奪得澳洲美食旅遊家最佳新餐廳的美譽, 用後生可畏來形容JOWETT YU就實在最適合不過了. 而他這次在香港開設的餐廳口利福, 如果用英文說起來就點像粗口, 不過原來中文解釋是希望為香港人帶來口福, 玩味背後帶著這樣深遠的意義, 有趣.
餐廳做的跟MR WONG一樣, 依然是新派中菜, 所以店內的裝潢也是配合著近年年輕人愛懷舊的心態. 由門口一幅麻雀矮牆開始, 直到走進地庫的餐廳看到滿佈著九龍皇帝的字跡, 內裡每個角落都充滿著五, 六十年代的舊式香港情懷, 但又不失西化味道, 兩者風格交錯著非常有趣, 就連餐具都全挑選G.O.D. 老香港設計系列, 難怪開業短短數月巳吸引到一班年輕及外籍的食客.
先看看餐牌, 全以英文上陣, 菜色種類以中菜館來說其實都幾少, 但勝在由頭盤, 小吃, 肉類, 菜蔬, 主菜以及甜品都有. 看菜色所用的配料有點西化, 不過其實做出來的大多以粵菜及台菜為主. 價格在中環地段來說比預期中便宜, 像頭盤都只是數十元一份, 主菜也是百多元而已.
我們一行七人可以點多一點來試試
先來的是mom's ''mostly cabbage, a little bit of pork'' dumplings, sacha soy dressing (HK$88)
多數長的菜名, 說穿了其實就是大廚媽媽的秘方餃子. 一碟有五隻, 體型都頗大件的. 看看餃子都算包得漂亮夠工整, 排得像花一樣浸在自家很的沙茶醬當中. 一口咬下去, 椰菜絲跟豬肉比例勻稱, 甚有咬口, 但皮就不算好薄, 本來食味是有點普通, 不過配著底下的沙茶醬更添咸香又帶點微辛, 味道即時升級.
Fried chicken mid wings with shrimp sambal (HK$88)
其實宅女以前在街外吃飯一向很少會點雞翼, 皆因總覺得這種家裡也可以弄得好吃的東西要是出外花錢吃就太浪費了. 不過近年開始吃過好幾家餐廳所做的雞翼後, 發現其實這種平凡的食物, 只要調味得宜, 一樣可以創出一種獨特的美味. 這裡出品的雞翼同是一樣的道理, 把雞翼炸得表面通紅, 但內裡的肉質依然嫩滑不會乾身. 當然, 要炸得香口美味的雞翼其實不難, 所以這碟雞翼的亮點其實就是在於附上的叁峇蝦醬. 這個充滿著娘惹風味的醬汁, 咸鮮惹味, 沾在脆脆的雞皮上非常對味, 即時加分不少!
Fried Cauliflower, brussels sprout, maple bacon chili jam (HK$88)
菜蔬類之中宅女最愛吃的就有椰菜花, 而近年的新寵就有球芽甘藍, 不過後者大多只會出現在一些西餐廳, 中菜幾乎難以找到其蹤影. 不過上來這一碟什菜就居然有齊宅女最愛的這兩種蔬菜! 椰菜花體型頗大舊, 配著炒得有點鬆散的球芽甘藍, 吃起來口感其實頗爽脆的, 加上混入的糖楓煙肉辣椒醬, 辣勁中帶點甜香, 同樣又是一個非常惹味的醬汁, 用來開開胃是不錯, 但其實這個汁用來拌飯更滋味!
DIY port San Choi Bao (HK$128)
生菜包在泰菜或越南菜當中甚為普遍, 但其實中菜也不難找到這種菜色. 記得小時候宅女最愛吃的其中一道菜便是炒鴨鬆, 用來包生菜的確是一絕. 這裡上來的配料就以豬肉為主, 配上萵笋, 蒜苗及西蘭花的莖部全部切成碎粒上陣. 而旁邊亦有一小碗醃得紅噹噹的自家製小蘿蔔及青瓜片可以隨意加入同吃. 如果想食味再豐富一點, 不妨再加入些薄荷葉或芫茜等.
宅女對那些葉類的東西不太熱衷, 還是簡單一點, 放些豬肉粒, 青瓜片和醃蘿蔔在生菜內就好. 包起來大啖入口, 爽脆的菜葉內滿佈著混入了台式甜麵醬跟豆瓣醬的咸香, 非常惹味, 豬肉吃起來也頗有彈性, 青瓜的辣, 再加上醃蘿蔔的酸, 一個包內就能嚐到咸甜酸辣的味道, 層次分明且食味豐富, 驚喜度雖不致於很大, 但調味出色是肯定的.
Roast goose (half: HK$250) / Soy Chicken (half: HK$160) / Kurobuta pork char-siu (HK$160)
粵菜之中怎能少得了燒味這一環? 這裡提供的就有燒味中最基本的三款包括燒鵝, 油雞跟叉燒. 只見燒鵝外皮燒得通紅帶點焦香, 咬下去皮都算薄身亦夠脆口, 鵝肉香軟不過就是少了一點脂香, 合格就是合格, 只是絕對有空間再做得更好; 而叉燒同樣亦是中規中距的水準, 入口肉質淋中帶嚼勁, 唯少了一份蜜味, 邊位烤焦的部份也做得不夠香口; 三款之中最令人滿意的要算是油雞了,雞皮吃起來甚為入味亦夠香, 中間的黃油脂適中, 而最令人欣賞的是底下的雞肉做得剛剛熟的程度, 肉質還是十分嫩滑, 吃罷一件巳令人回味不巳.
Crispy skin chicken (whole: HK$350)
既然豉油雞做得那麼出色, 就再點來一客炸子雞試試. 上來一碟體型比預期中細小, 不過雞皮泛著一層薄薄的油光, 看起來十分吸引. 夾起一件入口, 雞皮的確非常薄身帶脆感, 中間的油脂就較少, 而底下的雞肉質地也算不錯, 但就明顯不及油雞的水準那麼高. 配著旁邊附上的淮鹽來吃, 即時更添一份咸香的惹味. 整體來說也算OK, 但以這個價格的話宅女是期望水準會更高的.
Roast Wagyu short ribs (HK$388)
要數整個餐牌最貴的一道菜便是這個烤和牛肋骨了. 上來長長的一條肋骨旁邊放著早巳切成一件件的肋肉, 外皮烤得紅彤彤的也帶點微焦, 看起來倒有點像叉燒. 宅女本來預期的是肋肉中間會是呈現著嫩粉紅色澤, 但番一番這裡的肉中間好像有點熟透的樣子. 試吃一件, 邊位意外的十分香脆, 而中間的肉質又幾軟淋, 肉味亦夠香濃. 雖然真的是有點略熟, 但以這個程度來說肉質也能如此柔軟巳屬合格貨色了, 不過其實如果可以再做生一點相信會更好吃.
Prawn lo mein (HK$88)
簡單的只加入魚油, 炸蒜跟烤過的蔥段, 上方再放幾顆蝦仁就完成了. 麵條用上扁身粗麵, 入口味道似乎有點淡, 個人覺得所有的調味都可以再下得重手一點, 而麵條吃起來是頗滑身, 唯不夠爽彈性亦欠奉, 幸好當中的蝦仁口感算幾爽, 補回些少分數. 不過整體來說這個實在是個亳無特色, 味道也不突出的一個拷麵.
Taiwanese style Lu Rou Fan (HK$48)
身為台灣人的大廚除了創出一系列新派粵菜之外, 也不忘泡製出一些台灣的特色美食. 像這個魯肉飯便是最好的例子. 上來一碗份量不算多, 剛好夠一人享用. 只見飯上滿佈著厚厚的魯肉醬, 頂端還放了幾片醃蘿蔔, 賣相傳統得來又幾像樣. 不過番一番底下的飯, 原來的白米不見了, 改而用了五穀米, 感覺更健康之餘新鮮感亦滿分. 不過入口米粒比想像中軟淋, 不是平常很有咬口的那種, 如果不看的話其實吃起來跟普通白飯口感差不多. 不過值得一讚的是魯肉煮得非常入味, 吃起來十分濃郁, 配飯認真一流.
吃完所有主菜, 發現其實這個餐廳做的食物水準雖有參差, 但有一樣肯定的是他們所有自製的調味醬料都比其他餐廳來得出色! 無論是蝦醬或是辣椒醬, 他們調出來的味道都較坊間來得獨特, 亦非常到位. 宅女覺得這些醬料應該就是他們餐廳最值得來的賣點了.
最後當然要來點甜的.
Matcha sponge cake (HK$78)
吃的雖然是中菜, 不過這裡的甜品就來得相當西化. 這個抹茶海棉蛋糕, 配上一球朱古力鮮奶油, 加上大量的榛子碎跟原粒士多啤梨, 賣相又的確幾精緻. 宅女喜愛朱古力, 當然先試試那個奶油了, 入口軟滑得來朱古力味甚香濃, 不過甜度較高, 最好配著底下的抹茶蛋糕來吃來做個平衡. 蛋糕質地不太乾, 滲出陣陣抹茶的香味, 加上士多啤梨的微酸, 三者帶出的味道互相交錯著, 層次豐富. 整體來說是不錯的.
Granny smith apple granita, Caplis sorbet, mochi, kijo jelly (HK$78)
用上Granny Smith澳洲青蘋果製成碎冰, 放在以Caplis可爾必思的雪葩上, 配搭真的有點新鮮. 前者吃起來冰感十足, 清新得來帶點微酸, 而後者有著招牌式的乳酸甜味, 兩者互相發揮著一股清新的酸甜味, 清一清口腔內的油膩感. 而底下還有些小粒粒麻糬跟啫喱, 更能增添多一份煙韌的口感.
埋單每人大約要三百多元, 不算便宜, 飽度大約七成左右.
說做的是新派中菜, 不過宅女個人角度來說, 這裡的似乎說是做給外國人吃的中菜還比較適合.
味道其實大致都算合格, 只是吃到的不是摩登中菜味, 而是西式中菜口味, 但味道又不太有驚喜. 值得欣賞應該是他們自調的醬汁, 不過如果單以這個做賣點就似乎有點弱勢了.
其實感覺以大廚的來頭, 做出來的應該是better than this, 期望日後有機會再來的話可以像餐廳名字一樣, 有著更多的玩味與驚喜.
口利福 Ho Lee Fook
中環伊利近街1-5號地下
TEL: 2810 0860
星期二至日: 18:00-深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